“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在党的一大会址展厅悬挂的董必武同志的这幅题词,可谓字字千钧,发人深省。回望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先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当前正在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无不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做到一次正确容易,做到每次都正确绝非易事;做到一时正确容易,做到长期一直行进在正确轨道则是难之又难。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为何总能实施“正确领导”、找到“正确密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要回答这一重大历史课题,我们需要从理论的高度来深化对党的自身特点和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需要从历史的维度来考量打破历史周期率的方法和途径,需要从现实的角度来寻求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遗传因子”。一、党的历史正确性来源于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经,与时俱进推动党的指导理论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善于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在回答时代课题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成为经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检验、历史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党章》修订完善的过程,清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时代化的演进路径。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如磐、初心不移,一经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便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求索之路。党的七大第一次系统地对中国共产党24年的奋斗历史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总结和概括,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不断丰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架构。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党的指导思想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我们党对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承前启后的内在逻辑关系。应该说,一部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正是时代的需要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次又一次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又是党的不断创新的指导理论引领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新的胜利。二、党的历史正确性来源于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时俱进作出符合历史发展大势的科学论断
不先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观察分析变幻不居的国内国际时局,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方法论,审时度势、持经达变,一次又一次地作出顺应历史潮流、趋利避害的科学判断。正确判断历史方位,找准所处时代的历史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由此可见,历史方位是决定方向、明确路径、选择方略的根本性问题。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同志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新发展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上对各个历史阶段作出的方位判断,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辩证统一的理论观点,为我们党制定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找准了立足点和参照系,增强了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自觉。正确判断时代主题,校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走向。历史证明,我们党是最富有远见卓识、最具有战略眼光和坦荡胸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每逢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坚定站在道义制高点,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时局判断。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为结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站在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伟大论断,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改善同美苏大国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的国内建设和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环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坚持时代主题战略判断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世界大势及时代潮流的认识,提出了“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这一伟大论断。在强调和平、发展的同时,提出了合作、共赢的理念,高度概括了当今时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征,丰富了新时期中国的时代观。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把准社会发展方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时代变革的基本动力和显著标识。长期以来,我们党注重通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分析,作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从而为科学制定党在各个时期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逐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确立起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指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从而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为我们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必将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挥重大而深远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三、党的历史正确性来源于始终坚守立党初心,确保每个历史阶段的工作规划和战略抉择代表人民利益符合客观规律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百年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中国共产党抓住这百年瞬间的历史机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坚持系统规划、科学布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奋斗目标梯次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日益完善,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国发展已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党本,休戚与共。坚持以人民为本位,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底色。纵观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都是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历史充分证明,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七大强调,“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确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党的十二大规定,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逐步提高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十七大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等重要论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为民情怀,深刻诠释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集中表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造福人民的执政追求,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力量源泉、执政之基和党的建设根本价值取向。坚持规划布局的连续性整体性。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的重要途径,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我国已编制14个“五年规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规划内容不断丰富。“六五”计划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改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其后又陆续从“三位一体”拓展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国家发展规划始终坚持开门问策、凝聚各方共识,成为社会各方面共同遵循的行动指南,有利于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预期,确保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这与美国“否决政治”形成鲜明对比,其优越性、先进性不言自明。坚持目标导向的长期性战略性。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发展壮大并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顺利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八大确定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大确定新世纪头20年的具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世纪要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转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目标、“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清晰的战略目标导向,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四、党的历史正确性来源于始终坚守民主集中制根本原则制度及自我革命精神,持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
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永恒课题。中国共产党是由先进思想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政治上的先进性。但其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这是事关党和人民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课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考验和挑战,必须具有彻底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通过严格的制度纪律约束和自我净化功能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领导工作、组织工作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规范,对于党的组织巩固、壮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制度保证作用。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运行中,这项制度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结合起来,既最大限度激发了全党创造活力,又有效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中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指明了在我国政治制度全局中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其他部分之间关系,要科学把握党的领导核心与国家治理体系各个方面的关系,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百年实践表明,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制度优势,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只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理,党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团结凝聚全体人民努力奋斗。持之以恒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关于加强党的建设、解决自身问题的探索,贯穿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孜孜求索和不懈奋斗历程。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通过古田会议、遵义会议、延安整风、“两个务必”的提出以及“三反”运动等,实现了全党的团结和统一。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陆续开展“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着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在一次次集中教育中,不断砥砺政治本色、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新时代党的自身建设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我们党要解决自身问题、实现长期执政,关键要保持住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作斗争。要通过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发挥党内监督带动作用,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实现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夯实全面从严治党、实现自我革命的制度基础。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政治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五、党的历史正确性来源于始终坚守道义制高点,顺应时势高举代表全人类进步事业的正义旗帜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新中国外交走过了七十多年不平凡的风雨历程。探究百年大党的成功密码,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民心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正义的成功。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对外关系上,我们党始终高举全人类进步事业的旗帜,坚守道义制高点,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努力践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崇高使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新中国的大国外交定调奠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为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条件。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基本外交方针为指导,开启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中国首先提出,并和印度、缅甸共同发起,倡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主张一切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树立了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它是新中国外交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性标志,为新中国外交奠定了基调和基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所倡导的宗旨、原则和精神,被确定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准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成功地解决了与邻国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打击了西方大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消除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发展了与周边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新中国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被世界普遍接受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灵活务实的对外策略拓展党和国家生存空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国际战略实现重大调整,外交工作打开新局面,迎来第二次建交高潮。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外交工作实现重大突破。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标志,中美关系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上关系正常化轨道,推动了同日本等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同亚非拉4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个时期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风格的外交理念,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三个世界”战略思想,不称霸、不结盟,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等等。冷战结束后,中国明确提出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主张各国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由各国合作应对。进入21世纪,中国进一步提出“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制定我国外交战略,积极创造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高举和平正义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顶层设计,是对中国一贯秉持的和平外交理念的继承与发展。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领域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涵盖政治、安全、发展、文明、生态、网络空间、卫生健康等多个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层次和内涵逐步充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国际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打破了意识形态的界限束缚,化解了东方与西方的意识形态争论焦点,是真正让世界普适的创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主权平等和兼容并包,强调尊重多样性,主张国家之间建立起平行结构的伙伴关系,共享发展机遇,共担风险成本,致力于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历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百年风云变幻中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绝非偶然,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功亦非偶然。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起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拥有科学的工作指针和理论指南,准确的时局分析和形势判断,稳妥的目标规划和战略布局,彻底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我革新机制,正是依靠这诸多优秀特质,依靠守正创新不懈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